[关键词]《西游记》;语气词;罢了;而已 一、 “罢了”、“而已”这类双音节语气词,有人称为短语词。孙锡信先生在其语气词研究专著《近代汉语语气词》一书中,参照吕叔湘《汉语语法分析问题》中的“短语词”概念,将“语气短语词”的概念定义为“在形式上表现为词组(短语),而在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”的“大于一个词的表语气的形式”。 语气词“罢了”和“而已”有各自不同的来源。杨伯峻《古汉语虚词》一书中,说“而已”连用等于“耳”,是表限止的语气词,口译为“罢了”。而“罢了”,有种说法说它由实词语素构成,“罢”表示“完结”义,“了”本表示“完结”、“结束”义,并且其本身就兼有实词短语和语气词双重性质,如“罢了”作为实词短语,有词汇意义,有“算了”,“不说了”义。而作为语气词的“罢了”就是由实词虚化来的。 尽管来源不同,但是“罢了”作为语气词与“而已”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,都用于句末,表达陈述语气,常常跟“只”“不过”“仅仅”等词连用。在使用上,二者却时常可以换用,以至于有论著认为它们都有“把事情往小里说”的意味,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。一般认为它们的区别仅在于“罢了”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通用,“而已”多用于书面语。既然二者都可以用于书面语而且又有相同的意思和用法,那么它们至少在书面语中应该是可以换用的。 那么,“罢了”和“而已”除了语体方面的区别以外,在用法上究竟有没有其他区别呢其实,虽然“罢了”和“而已”都含有“把事情往小里说”的意味,但二者在表义倾向上也仍有一定的差异。下面我们就以《西游记》为基本语料,看“罢了”“而已”在作品中的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,看其表达语气意义方面的异同。 二、 在《西游记》中,单独用“罢了”作为句末语气词的例句一共有38个,而用“而已”作为句末语气词的句子只有8例。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,看看两个语气短语词在表达语气上有何异同。 1、“罢了” (1)猴王又道“我无性。人若骂我我也不恼,若打我我也不嗔,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,一生无性。”(第1回) (2)祖师道“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!”(第2回) (3)行者笑道“若论呼风驾雾的妖精,我把他当孙子罢了;若说身体长大,有那手段打他!”(第67回) (4)黄狮精切齿骂道“泼狠秃厮!昨日三个敌我一个,我败回去,让你为人罢了;你怎么这般狠恶,烧了我的洞府,损了我的山场,伤了我的眷族!”(第90回) 例(1)中,“只是赔了礼罢了”说明“人若骂我我也不恼,若打我我也不嗔”的时候,不会做别的反应,只是赔礼。例(2)中,“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!”这是祖师对孙悟空的唯一要求,此外,别无他求。例(3)中,当行者说起呼风驾雾的妖精的时候,说也就配给他做孙子,别的就没什么了,说明行者根本没把对方放在眼里,表示对方的蔑视。例(4)中,“让你为人罢了”,只是黄狮找了个台阶下,说昨日三个敌他一个,之所以败回去,只是让孙悟空为人,不是因为别的原因。 综上所述,可以看出,“罢了”常含有“纯粹或完全属于某种情况,而非其他”的意味。 2、“而已” (5)祖师笑道“这个算不得腾云,只算得爬云而已。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。似你这半日,去不上三里,即爬云也还算不得哩。”(第1回) (6)菩萨道“你这小乘教法,度不得亡者超升,只可浑俗和光而已。我有大乘佛法三藏,能超亡者升天,能度难人脱苦,能修无量寿身,能作无来无去。”(第12回) (7)太宗又再拜启谢“朕回阳世,无物可酬谢,惟答瓜果而已。”(第10回) (8)今得神僧灵丹服后,行了数次,尽是那三年前积滞之物,所以这会体健身轻,精神如旧。今日之命,皆是神僧所赐,岂但如泰山之重而已乎!”(第69回) (9)人道“我就说出来,你去请他,降了道士,只可报仇而已,恐不能救你师父。”(第73回) 例(5)中,腾云和爬云是两个等级,腾云才是至高境界,而孙悟空只可算做到了爬云,离腾云还差得远呢。例(6)中,佛法博大精深,有大乘佛法和小乘教法之分,大乘佛法有“超亡者升天-度难人脱苦-修无量寿身-作无来无去”这样一个序列,而唐王朝的只是小乘教法,只可浑俗和光,度不得亡者超升,其实是菩萨说它作用很小。例(7)中,答谢别人好意有很多种,太宗说“惟答瓜果而已”,说明以瓜果来答谢是个很小的表示,应该还有更厚的答谢方式,从而表达了他的歉疚之情。例(8)中,“岂但如泰山之重而已乎”,说明皇上把唐僧师徒的恩情看得比泰山之重还要重。例(9)中,悟空认为请来高人,有两个好处,一是报仇,一是能够就师父,但是黎山老姆却说,降了道士,只可报仇,却不能救唐僧的。 综上所述,“而已”句含有“某种情况是不够的,还应该可以或可能有别的情况”的意味,这种“别的情况”通常位于某个序列上的较高的位置;或是“不仅仅是某种情况,还有别的更丰富、更重要或更严重的情况。”如此类推,“而已”在表达跟数量和程度有关的意义时,说话人如果认为某个数量是很少的,或某个数量所表示的等级或程度是很低的,则倾向用“而已”。这种句子往往意味着在所提到的某个比较小的数量之外,还有更多或更大的数量。 三、 “罢了”和“而已”这两个语气词都常用在句末,可以表示“把事情往小里说”的意味,在实际使用中,有换用的情况。“而已”用法与“罢了”相同,但文言色彩较浓。“而已”既可用于文言作语气词,也可用作白话语气词。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气词恐怕只有“而已”了。 在表达语气意义方面,“罢了”更适合表示“纯粹、完全属于某种情况,而非其他”的意味,有时表达说话人对某种情况不满、轻视或否定的主观态度;“而已”更适合表示“认定数量不够或程度、等级很低”的意味。 参考文献 [1]孙锡信《近代汉语语法词》[M],北京语文出版社,1999年。 [2]杨伯峻《古汉语虚词》[M],北京中华书局,1981年。 [3]吕叔湘《现代汉语八百词》[M],北京商务印书馆,2001年。www.chenxi1.top
成都证件制作,成都刻章,成都各种证件制作,成都证书定制,成都哪里可以制作证件,成都证件快速制作,哪里可以证件制作,本地证件制作,本地证书制作https://www.chenxi1.top/